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作为符号的影像生成及表达(10)

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其他 影像所造成的逼真,是一种带有逼迫性质的真实,你就是不加怀疑地去相信影像的真实。在小说叙述中,文字通过读者的接受自己形成脑海中的影

(四)其他

影像所造成的逼真,是一种带有逼迫性质的真实,你就是不加怀疑地去相信影像的真实。在小说叙述中,文字通过读者的接受自己形成脑海中的影像,二者区别在于:一个是作为真相证据的影像,一个是作为逻辑的思考图像(或者想象)。“被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这话就很说明问题。在影像世界,人们的接受更加的被动,而在文字中,美学/意义的接受形式是理解和意会,不是刺激和喂给。影像的主动性可以暂用“喂给”表示,正如人们进食时的自食与喂给状态。影像对瞬间真实的记录,更准确的说是对瞬间现象的记忆。试想你现在面对相机,那一瞬间就已经处在遥远的未来了,因为你留意相机定格的一瞬时,是在未来的时间回看被定格的一瞬。如句子:多年以后,依偎着青草绿绿的操场,她将会想起男友带他去看冬天日出的那个遥远的清晨。面对镜头的一瞬间,事件从未来急匆匆地追回到现在。

这种时间上的张力,是我们在感知接受上的对整个事件的微缩,这个微缩同时会带有我们预设的场景性,因为那个瞬间是特定的,是我们记忆里的关节点,所以回忆的内容总是如出一辙地如我们所愿。这就让影像带上了个体理解,并继续以这种理解作为传播的隐含信息,另外感官接受也随之默认这样的记忆形态。这样的形态有两类:一类是作为个人回忆的影像,它是自认同的;一类是作为公共话语的影像传播,在感官接受时受到意识形态与他人意志的影响。总之感官接受作为认识的部分,确实受到了巨大影响。

这里的影像显然是作为世界的隐喻出现的,对于我们的感官接受是喂给,而对于世界事实的作用是使之主动呈现,也就是增强了世界本身的生命力,同时也增加了客体主体间的互动,也即从逼真直观转向了虚拟交往。

如果说文学是对影像的建构,那么可以说影像更是对其本身的一种确认。影像也确实如此,公共影像所造就的大部分从众心理算是政治意图的强加与喂给。而感官接受的主体的自主权,也就是对影像的最终解释权是他者的,而接受本身在技术上的对影响的改变也只能通过他者已规定好的技术范围内进行体认。

一个小孩子拥有一个苹果,而一个大男孩想要抢过苹果自己吃,可是那是不对的,可惜小孩子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支吾着不同意,同时要准备和大男孩谈判。大男孩是一个隐喻,或者殖民、或者强权、或者其他,而作为接受的感官,有所作为的出现“反审美”(anti-aesthetic 指对于传统审美方式的自觉反抗或消解形态)。它反对传统审美的固化和权威化,力图以各种个人的方式重新表达对美的体验和认识。如杜尚所重画的《蒙娜莉萨》)。

反审美的抵抗也随着自媒体的生长而不断地变得可能和扩大,使得感官接受依然可以具有发言权,与影像合力构筑表1中的第一层。整个审美与反审美的过程中,似乎少了作为表1第三层级的生命存在的承担,我的理解是,技术时代所带来的影像世界,增强了人的改造世界与自我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审美主客体的能动性,而这种能力的强化让人们的渺小感变得模糊,也就丧失了作为克服自己渺小及冲破强大对方的那种征服自我、现实自我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崇高感。也许这也正是当下影像审美娱乐化的——专注于感官的被唤醒——另一种形成因素。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qikandaodu/2020/0801/423.html



上一篇:档案建设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影像记录
下一篇:现代语言想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投稿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版面费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论文发表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