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新媒体语境下徽州傩戏的影像保护与传承(3)

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网络传播与校园传承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面临严峻挑战。网络传播是综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整合传播

(二)网络传播与校园传承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面临严峻挑战。网络传播是综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整合传播,其跨越时空、信息共享、言论自由和及时互动等特性深受年轻人喜爱。

网络视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影像传播格局。传统的影像传播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传播内容一般由专业机构组织拍摄、加工和销售,因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网络视频是一种原生态的大众文化,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草根魅力”,更具原创性、自主性和广泛性。

以视频网站为传播母体,微电影应运而生。所谓微电影,通常是指适合在网络、手机或其他新媒体上传播的微型影视作品,时长以10分钟以内为佳,最长不超过20分钟。该类作品具备剧情电影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性格、体现矛盾冲突的基本属性。2011年被称为中国“微电影元年”,微电影逐步挣脱企业广告的束缚,拓展出多种类型(参见黄秋生、黄琼瑶、廖曼郁《微电影创作教程》)。同时,准入门槛低的视频网站蓬勃发展、相互竞争,成为大众微电影的理想展播平台,这也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子的创作热情。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朱恒夫认为,傩戏可以有两种传承方式:一种方式是相对保持原生态的表演,它还具有一种祭祀功能;另一种方式就是运用傩舞或傩戏的艺术元素重新创作。北京舞蹈学院的郭磊教授首次对中国古老的傩文化进行了舞蹈创作实践,其作品《MASK》引起了世界文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用现代审美重构傩舞艺术的典范,并于2013年登上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参与其中的中外青年艺术家和研究生们多次去江西南丰县石邮村采风,从对傩一无所知,开启了一路好奇、钟爱、痴迷的傩文化传承之旅。

在对徽州傩戏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傩戏传承后继乏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的年轻人对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内心向往的是繁华都市和大众文化,传承意识薄弱。因此,我们试图发挥新媒体的强大力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形式去发掘傩舞的内在象征意义,让年轻一代从探索发现、参与创作到发扬光大、自觉传承。于是,我们从傩舞的田野调查与当代重构的创作主旨出发,组织黄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多次深入祁门芦溪村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采访,创作了第一部表现徽州芦溪傩舞的微电影《无邪》。

《无邪》以吴邪和祖父关于傩舞传承的冲突展开故事,片头对“傩舞”做了简单介绍(如图1所示)。吴邪自幼跟随祖父学习傩舞,在村落巡演,对栩栩如生、爱憎分明的彩绘面具迷恋至深,但成年后的吴邪喜欢上了流行乐,于是背弃祖父的希望去城里追逐梦想。十年漂泊依然是城中过客,吴邪每每看到面具都会睹物生情、萌生乡愁。他最终回到曾经沿门逐疫的故土村落,将敬畏天地、向往神性、祈福求安的傩舞传授给下一代。剧中祖父的扮演者分别为傩舞的国家级(老年)和第六代(壮年)代表性传承人。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用叙事和造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我们把青山绿水的自然天成和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作为故事展开的大背景,这也是芦溪傩舞自明清流传至今的地理和人文的可视觉化动因。直接触发创意灵感的是采风时在芦溪村口目击的参天古木(如图2所示),华盖遮天蔽日,如守护神一般象征着生生不息的传统。这棵神秘茂盛的大树自然成为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景,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主题的视觉承载和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图1 微电影《无邪》片头

图2 微电影《无邪》中的参天古木

春风拂过,遥想远古,先祖们带着栩栩如生、爱憎分明的木刻面具,伴着铿锵锣鼓在树下表演“盘古开天地”“将军杀土地”以驱鬼逐疫、迎神纳吉。“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面具既体现了傩舞的独特魅力,也成为我们构思故事的主要线索和内驱力:主人公幼时因为面具爱上傩舞,历经漂泊后又因内心的面具情结所寄托的乡愁而回归故土,传承傩舞。

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不免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时间的脚步、时代的大潮裹挟着每一个人。我们在芦溪村的祠堂里搭建了“祖父与孙子冲突”一戏的场景,以座钟的钟摆和钟鸣来实现由村落到城市的转场,暗示传承在时间的长河中所历经的挑战。

至此,参天大树、彩绘面具、古老座钟三个意象在初期的创意和中期的拍摄中,基本实现了一部微电影所必须具有的叙事和造型的结合、声音和画面的对位、时间和空间的自然转换。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qikandaodu/2020/0806/442.html



上一篇:苏州城市宣传片的影像建构<sup>*</sup>
下一篇:高校影像志建设实践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投稿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版面费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论文发表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