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注意力经济环境下走向新媒体技术影像的江苏传(2)

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是否可以搭建这样的互联网平台,构建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的智能手机APP系统,笔者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路:第一,要基于WEB2.0网站的构建思维

我们是否可以搭建这样的互联网平台,构建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的智能手机APP系统,笔者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路:第一,要基于WEB2.0网站的构建思维,把即时性和互动性作为APP原型设计的基本准则,延续标签、订阅、收藏等私人定制功能,适当拓展一些信息交互的视效运用。第二,由于手机屏幕大小的局限,在以影像信息资源交互原型设计时,要注意构建清晰的栏目框架层次,综合考虑桌面式、菜单列表式、抽屉式、图集式等导航方式的特点,可选用适合影像阅读的集约型的布局方式。第三,用户在影像资源浏览方面,可以综合选用书架浏览式、动态缩放式、卡片翻阅式等多种趣味性的阅读体验。第四,当下手机拍照像素越来越高,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上传分享影像资源,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到户外和室内,白天和夜晚等不同时段的阅读光线,从屏幕亮度、字体大小等因素上做一些视觉功能性的设计。第五,需要严格美术类非遗影像图文的审核过程,过滤、举报那些诋毁非遗文化的不良信息。第六,给APP原型定制符合非遗文化理念的视觉形象,以树立美术类非遗的品牌意识。传统美术类非遗APP设计既要传承非遗传统美学特点,又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这种新锐的影像创新总能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感知体验和精神愉悦。

四、广电数字化媒体点播系统中的非遗影像传承与创新

一直以来,电视媒体在四大传统媒体中最具活力。随着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飞速进步,高清数字电视代替了模拟信号的传统电视,视频画质大幅提升,并具有电视回放、互动点播等拓展功能,在视觉维度和沉浸式体验方面也在不断挑战用户的视觉极限。近年来,虽然网络电视开始盛行,但由于其受带宽的限制,尤其在清晰度和画面流畅度方面还远不及数字电视,在未来短时间内超越数字电视的可能性尚较小。针对当地本土化非遗项目,可以选择各省广电数字化点播系统作为承载媒体。比如江苏传统美术类非遗影像的承载对象可以选择江苏广电数字化媒体点播系统,在高清、维度、交互方面实践突破创新。首先,应确立系统所传播非遗影像内容的高清地位。例如在苏州苏绣影像内容节目上,可以大胆运用4K超高清影像以及未来8K超高精细影像技术,表现苏绣针法的高清特写、传神的绣花等美术类非遗独有的技艺手法和细节美感。在影像维度体验方面可尝试使用VR影像技术,从多视角、多维度来学习苏绣技艺,提升用户跨时空、跨地域的沉浸式影像体验,以身临其境的姿态追寻古老非遗的影像轨迹。在交互应用方面,数字化媒体点播系统可以在非遗栏目中加入互动游戏环节,例如选择益智类、角色扮演类等游戏类型,开发非遗影像资源的互动游戏,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一体化方式展现非遗的智尚美学,使更多民众能够通过游戏互动逐渐认识非遗,喜欢非遗,学习非遗,传承非遗。

五、结语

顺应新媒体的发展,承载着非遗传统美术的影像历久弥新。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把非遗影像资源整合并探索新媒体传播途径与方法,使珍贵的非遗文化记忆传承于数字世界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1]刘丹,杨会.影像为载体的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模式研究[J].电影文学,2019(03):31-33.

[2]薛可,龙靖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新挑战和新对策[J].文化遗产,2020(01):140-146.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qikandaodu/2021/0222/700.html



上一篇:影像情感与表达论在叙事传播中的甄选技巧
下一篇: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对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价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投稿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版面费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论文发表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