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测量成人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数据设计寰枢椎板

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 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 影像解剖

背景:寰枢椎融合器一直以侧块关节融合器为研究热点,但其置入操作风险过大,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可广泛应用的寰枢椎融合器。

目的:探究成人后路寰枢椎板间融合器的CT 影像解剖学可行性并给出初步设计。

方法:对100 例成人(男50 例,女50 例)寰枢椎CT 三维成像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枢椎椎板厚度、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析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 测量数据并设计寰枢椎板间融合器。

结果与结论:①男、女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分别为(23.) mm 和(22.) mm,寰椎后弓厚度分别为(6.) mm 和(5.) mm,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分别为(18. )mm 和(17.) mm,枢椎椎板厚度分别为(5.) mm 和(4.) mm,寰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分别为(32.) mm 和(31.) mm;②不同性别的双侧测量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男性的寰椎单侧后弓长度、寰椎后弓厚度、枢椎单侧椎板长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男性与女性的枢椎椎板厚度、椎后弓上缘至枢椎椎板下缘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寰枢椎后方部分结构的CT 测量结果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是可行的;④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初步设计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⑤提示寰枢椎板间融合器具有应用可行性,可用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过程中,提升寰枢椎间的植骨融合率。

BACKGROUND:Atlantoaxial lateral mass joint fusion cage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f research, but its implant operation is too risky.At present, there is no widely used atlantoaxial fusion cage.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CT image and preliminary design of posterior atlantoaxial interlaminar fusion cage in adults.

METHODS:Measurement of atlantoaxial three-dimensional CT of 100 adult cases (50 males and 50 females) was performed, including C1unilateral posterior arch length, C1posterior arch width, C2unilateral lamin length, C2lamina thickness and the distance of C1posterior arch higher edge to C2lamin lower edge.CT measurement data of posterior part of atlantoaxial structure were analyzed, and atlantoaxial interlaminar fusion cage was design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1) The C1unilateral posterior arch length of man and woman was (23.) mm and (22.)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C1 posterior arch width was (6.) mm and (5.)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C2unilateral lamin length was (18.) mm and (17.)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C2lamina thickness was (5.) mm and (4.) mm, distance of C1posterior arch higher edge to C2lamin lower edge was (32.) mm and (31.) mm, respectively.(2)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ilateral measurement data of different genders (P> 0.05).The C1unilateral posterior arch length, C1posterior arch width and C2unilateral lamin length in me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women,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2lamina thickness and the distance of C1posterior arch higher edge to C2lamin lower edge of different genders (P> 0.05).(3) CT measurement data suggested that atlantoaxial interlaminar fusion cage is feasible.(4) Preliminary design of atlantoaxial interlaminar fusion cage was successful, and obtained the national patent.(5) It is suggested that atlantoaxial interlaminar fusion cage has application feasibility and can be used in posterior atlantoaxial screw-rod fixation and fusion to improve the fusion rate of bone graft.

0 引言 Introduction

目前,脊柱椎间融合器已广泛应用于颈胸腰椎的固定融合过程中,明显提高了椎体间植骨融合率,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单纯固定、单纯植骨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临床并发症[1-2]。但对于寰枢椎融合术,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毗邻结构的复杂性、手术的高风险性,临床上一直无可靠的融合器以供使用,仍延续传统的单纯植入自体骨的方式[3]。虽国内外有较多的学者对寰枢椎融合器进行了设计研究,但因置入困难、风险高、技术难度大等原因,未能获得广泛应用[2-5]。后路钉棒系统固定仍为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寰枢椎固定术式[8-17],此次研究拟通过寰枢椎后方部分解剖结构的CT测量研究,设计一款可配后路钉棒系统的寰枢椎板间融合器,以期提高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的植骨融合率。

1 对象和方法 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影像学测量试验。

1.2 时间及地点 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脊柱外科完成。

1.3 对象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医学影像科阅片系统中随机抽取100例(男50例,女50例)成人薄层扫描寰枢椎CT三维成像影像资料,年龄18-70岁,平均43岁,入组男、女性在年龄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方案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qikandaodu/2021/0223/703.html



上一篇: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对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精密断层重建在中内耳扫描成像中的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投稿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版面费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论文发表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