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改革开放的深情歌者 ——张胜友影像文学作品(4)

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胜友的影像文学作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影像,他是中国新时期影像文学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他的影像文学创作是中国改革命运之歌。 著名学者杨天

张胜友的影像文学作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影像,他是中国新时期影像文学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他的影像文学创作是中国改革命运之歌。

著名学者杨天石积数十年功力,广泛研读宋明理学经典,另发掘从日本、韩国、越南引进的相关史料,写出了这部全面反映朱熹生平和思想的传记。除朱熹的生平经历外,还对其在社会政治、经学、史学、文学、教育诸方面的思想成就做了深入分析。希望借此书再现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真实历史面貌,提炼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在运行规律。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作者:杨天石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价:45.00元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四十年的中国影像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位作家堪称巨擘。他就是恢复高考后的77级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编审张胜友先生。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主任记者、作品版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张胜友1948年出生于福建龙岩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令人遗憾的是,张胜友先生与2018年11月6日因白血病去世,享年71岁。回顾、梳理、研究张胜友的四十多年来的文学道路,特别是他的影像文学创作,不仅对闽籍和全国青年作家的创作具有引导意义,而且对繁荣新时代的影像文学创作和新媒体创作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为新时期的改革击鼓鸣号其实,早在上大学之前,张胜友就从家乡福建龙岩地区文化局参与创办《闽西文艺》(后改为《闽西文丛》),开拓了“红土地”文学。1977年12月26日,在跨进复旦大学校门前夜,张胜友的散文《闽西石榴红》在《人民日报》战地副刊头条版位发表,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熔铸于闽西石榴盛开的情致之中,巧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和绚丽多彩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给读者以美感和启示。这篇散文很快被收入《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文选》(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高水平起步亮相,预示着张胜友未来创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1982年张胜友毕业,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在《光明日报》当记者。他采写的长篇通讯登上了《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并受到时任文化部长朱穆之的赞赏。1983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的第一年,他创作了报告文学《飞到联合国总部的神奇石块》,先后收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等师范语文课本和成人高考《语文》教材。1986年,他与胡平合写的报告文学《在人的另一片世界》,记述中国五千万残疾人的现状和命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7年《东方大爆炸》叙写中国人口现状、发展态势,提出环境意识与地球意识,包含忧患意识和批判锋芒,引起社会强烈反响。1988年《世界大串联》全方位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出国热潮,反响更加强烈。1991年报告文学《沙漠风暴》全景式、多侧面记述阿以冲突及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报告文学,获报告文学“505”杯奖。同年,他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力挽狂澜》,在央视播出后,荣获抗洪救灾优秀专题片特等奖。从此,他开始了电视报告文学的集中创作。张胜友的报告文学创作,可谓精准把握时代之脉搏,在时空与现实的交错中,如历史长卷般地铺展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的变迁与生机。2008年推出的政论体报告文学《珠江——东方的觉醒》和《东莞:城市传奇》,以恢弘的气概书写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区域波澜壮阔的变革图新历程,烛照了整个华南乃至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不仅尽展其细致入微的记者功底,也凸显了起浪漫丰富的文学家情怀和鞭辟入里的思考。张胜友的报告文学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无论是反映出国热潮的《世界大串联》,还是关注残疾人命运的《在人的另一片世界》;不管是聚焦反走私题材的《擎起达摩克里斯剑》,还是记述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都是前沿题材、热门题材,他急切地把所了解掌握的材料情况,用新闻和文学巧妙结合的方式加工出来,奉献给社会公众。有人说,报告文学题材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张胜友的选材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并写出痛点。这与他记者出身敏锐的眼光有关。以全国改革开放的视角,为家乡的进步奋力书写改革开放以来,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全国一道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与惊人变化,张胜友对此看在眼里,热在心头,并为此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他撰写了《石狮之谜》,对石狮这个“民办特区”情有独钟,尤其对石狮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以民间资本驱动地域经济车轮飞速运转等新经济模式颇感兴趣。他对讴歌改革开放的政论影视片依旧一往情深,豪气不减。《海西,扬帆远航》《闽江·映像》《中国三都澳》《中国平潭岛》等十几部大型电视影像作品,充分说明张胜友对家乡的热爱和重视,张胜友高度看中福建这个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改革新区的一举一动对全国的意义和价值。大美福建,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化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纯朴厚正,文化艺术绚丽多姿,人文情怀感天动地。在这么一块多情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张胜友,对家乡人民无比热爱,对红土地无比尊崇。他把笔端对准家乡的山乡巨变,无论是琴岛厦门、热土海沧,还是神奇石狮、神圣古田、魅力平潭,福建大地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张胜友的身影和足迹,更留下了他的手记与诗篇,家乡深刻的变化进入了张胜友的宽镜头和长景深的影像史册和画卷。写《石狮之谜》时,张胜友与石狮市领导探讨,石狮改革的特点是什么,酒至半酣,这时他一拍大腿,大喊一声,石狮改革的特点是追求财富。于是,他在专题片的序中写道:大海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是什么?”一个遥远的声音:“财富。”大还问:“人的最大价值是什么?”一个浑厚的声音:“创造财富。”大海问:“石狮人的性格是什么?”海浪声、惊涛拍岸声伴随一个坚毅的声音:“敢于创造财富……”张胜友的电视片,把石狮这颗东临台湾海峡、北靠泉州湾、南涉深沪湾,三面环水,地处泉州、漳州、厦门金三角黄金海岸中段的“闽南明珠”的真相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展示给社会各界,让大家了解石狮的昨天与今天。在片尾,张胜友用他惯用的高屋建瓴的一笔,点出“石狮模式”的启示在于:这是一次乡村向城市迁徙的伟大变革运动,是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的惊险一跃。这是1993年张胜友鸟瞰石狮的佳作,时至今日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冷静分析、超前思维和科学判断。上世纪90年代,张胜友就对福建的改革给予关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型纪录片《风从大海来——厦门特区建设三十年》和《闽商》。这两个系列专题片都是各五集,篇幅较长,内容丰富,视角宏阔。前者浓墨重彩地讴歌厦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区城市的发展路径;后者则以如椽巨笔,条分缕析地介绍研判《闽商》的来龙去脉。“闽商”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179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可以说,闽商遍布全球。除了地理分布广泛,闽商还有悠久的历史。首先闽人来源复杂,这一点曾让梁启超困惑,福建人分别来自原住民、入闽汉人和外来的其他族群。而福州、泉州、漳州和厦门为福建最著名的四大港口,既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枢纽,又是中国率先进入全球化的桥头堡。泉州港在北宋超越了宁波,南宋末年超越了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元代,泉州港成为世界最大港口。“福船”因原产地在福建而得名。近代最早的船政学堂也在福州。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20年间,福州港每年茶叶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从泉州月港出口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换来白银、番薯、烟草等物品。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起航,逐渐演变成文化之路。器物传递文明。福建的漆器风靡欧洲。商海波涛汹涌,闽商不仅靠勤劳拼搏,更是在商海中扬起诚信的风帆,诚信浓缩的是闽商商业智慧的核心价值。在《闽商》中,观众不但了解了闽商的智慧和诚信,更认识到闽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融合了东方的诚信文化和西方的契约文化。有意思的是,张胜友告诉观众,郑成功不仅是一个手持宝剑屹立船头的民族英雄,他还是一位海洋商人。历史透过斑驳的迷雾,向世人亮出它深奥的谜底。在郑成功去世212年之后,有一位伟大的闽商诞生了,他就是陈嘉庚。他把经营橡胶生意所获财利,开办教育。1913年起,他创办了两所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和航海学校以及厦门大学。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招待陈嘉庚。生动的细节、丰富的史料、典型的案例,生动证明了闽商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张胜友以“闽商”和福建改革开放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为闽商书写了诚信、勤劳的闽商精神和闽人实干、拼搏的无畏气概。让观众看到了40年前的东南沿海,邓小平奋力推开中国通向大海的一扇门——太平洋西岸的台湾海峡,再次见证了闽商奔流如海的雄阔大势……追踪改革脚步,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大潮推波助澜张胜友对福建家乡红土地热爱有加,而对伟大的祖国更是以赤子情怀,以生命的投入显现出灵魂的光彩。从1982年来到首都北京,他就紧随时代脚步、唱和时代节拍,勇立时代潮头,他的思想始终奔涌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浪尖,他的行动更应验了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全国的经济特区,他时刻都在关注;每一个热点焦点,都逃不出他锐利的目光;在祖国的大地植根,和改革的时代同步。每一个历史的转折,都经过他的大脑的深刻思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和《百年潮·中国梦》。如果说,《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是叙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88岁高龄的情况下,第二次巡视南国,推动中华航船继续远航的时代力作;《百年潮·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纵深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之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向全国以及全世界阐释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坚强决心。从1992年到2012年,二十年的历史跨度,中华热土发生了巨大变迁;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2012年,整整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神州大地沧海桑田,换了人间。阅读和观赏张胜友的影像文学作品,常常心情激动,血脉喷张。他的文字,往往是由点到面的发散;由局部向整体辐射;由具体向抽象升腾。从选题上看,张胜友总是站在改革的潮头,从人民大众关注的领域选取重大创作题材,大笔挥墨,浓墨重彩,把改革的风云系于笔端,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激浊扬清,“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如《力挽狂澜》是实录抗击1991年夏季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的;《十年潮》是总体阐述中国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历程的;《基石》论述了依法治国的根本道理;《人口纵横》全方位反映中国人口负重和计划生育工作;《商魂》重在演绎商业文化意识和现代商品经营意识等等。而影响最大的就是宏论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伟业的四集政论片《十年潮》和记录邓小平两次南巡活动并辐射全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的抉择》。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张胜友的也已经走过了40载文学生涯,他从散文、报告文学起步,再到电视专题片、电视政论片、系列专题片、历史文献片、纪实片等,始终与时代同步,走在同行的前头,是开拓者也是领军人。在艺术形式上,张胜友敢于突破,大胆地把政论性报告文学和可视性很强的电视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电视报告文学这种历史还不太久的文学样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承认和喜爱。张胜友电视专题片的思辨性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他从不忽视微观的刻画点染,又总是迅捷地跳离微观情景,着力表达他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国家命运的总体思考。他拓宽了一般作家惯常的思维空间,把政论评述范围,由个人、家庭、单一社会现象扩展到整个社会,进而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来关照和考评现实问题;由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浅表层面的探视,深入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社会与历史,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哲学思考;随时将思维触须扎入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金融学、人口学、民俗学、未来学诸多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容量。在我国电视影像学领域,还没有人能像张胜友这样将笔触探及如此深入的层面,表现出直面人生勇猛精进的理论探索精神和实践操作气魄。毫无疑问,重大题材的把握是极其困难的,其构思谋篇也是极其耗费心血的。张胜友在动笔之前,总是苦心孤诣地结构整体思路。《十年潮》全片共分《历史的抉择》《农村新崛起》《艰难的起飞》《走向新世纪》四集。前三集用完成时态写就,当故宫那扇厚重的历史之门被无声地打开,扑面而来的便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李自成挥戈挺进北京,洪秀全饮恨金陵,严复译《天演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共图戊戌变法……历史的交替从容地喻示了今天的改革与昨天的历史对接。宏大的整体气势和精细的局部描述,政论的逻辑力量与文学的诗情魅力相映成趣。包罗万象又繁简有序,思想深刻又真切动人。为了更好地表达《历史的抉择》这一主题,张胜友构建了立体式放射型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时空背景大,覆盖面广,主次分明,经纬清晰和易放易收等特点。壮阔、雄浑、豪迈是张胜友全力追求的境界。在他的政论专题片中,将六合之大万类之广置于自己的视野内,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发挥政论文体的优势,指点江山直抒胸臆,坦率地指陈社会利弊,刀大斧阔,淋漓酣畅,使作品具有泰山压顶的力量,高瀑直下的气势,给人一种崇高庄严的审美感受。视野广宇无涯,千年万里,其结构大梁巨石,户牗悉周,其笔力长桥新沟,铁骑夜渡;其气势大川决堤,一泻千里。开卷读之目骇神奇,掩卷思之振聋发聩!张胜友的影像文学作品用词极其讲究炼词炼句。他常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开始他的叙述:每一波潮汐,都孕育着一场生命的大躁动;每一轮日出,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大跨越……精炼、精妙,含蕴深邃;很多句式虽然精粹,却极具概括性、涵盖性和画面感。比如:这个曾经拥有雄汉盛唐、威加四海的东方文明古国,在饱尝了近代百年凌辱、战祸离乱、闭关锁国的深重灾难之后,今天,终于以其睿智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再度推开了尘封网结的窗门,去延揽八面来风……张胜友的解说词,很好地与内容衔接、内在的停顿,给观众和读者以遐想的空间。而遣词造句中抑扬顿挫的风格,又似海浪起伏翻滚,与风吹海面,浪击船舷的改革大船乘风劈浪,扬帆远航的韵律一脉相承,此起彼伏。一种动感地带,烘托着一个红火的年代,映衬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将改革进行到底百折不挠的决心。张胜友的影像文学作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影像,他是中国新时期影像文学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他的影像文学创作是中国改革命运之歌。新·书·来·了著名学者杨天石积数十年功力,广泛研读宋明理学经典,另发掘从日本、韩国、越南引进的相关史料,写出了这部全面反映朱熹生平和思想的传记。除朱熹的生平经历外,还对其在社会政治、经学、史学、文学、教育诸方面的思想成就做了深入分析。希望借此书再现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段真实历史面貌,提炼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在运行规律。《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作者:杨天石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月 ●定价:45.00元

文章来源:《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网址: http://www.yxyjyyxyy.cn/qikandaodu/2020/0928/518.html



上一篇:轻轻打开尘封的像匣 ——写给驾鹤远行的妈妈
下一篇:自我的影像 [组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投稿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版面费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论文发表 |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